央视关注!常熟铁琴铜剑楼:琴心剑胆 五世传家 藏书报国
常熟藏书、读书之风
源远流长,声名远播。
(资料图)
近日,央视“新闻直播间”
聚焦常熟铁琴铜剑楼,
用长达四分多钟的篇幅
将他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。
在常熟市古里镇,
铁琴铜剑楼是一个
家喻户晓的地标。
门楼上的字迹已经褪色,
推开斑驳的木门,
庭院里白墙灰瓦青苔遍地,
依旧保留了典型的江南院落格局。
书楼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,取古书中“引养引恬”“垂裕后昆”之意,名为“恬裕斋”。后因书楼中收藏有名贵铁琴一张、铜剑一柄,得名“铁琴铜剑楼”。
楼主瞿氏一家是古里当地的名仕,
家境富裕,以藏书读书为乐,
楼内所藏真本、善本书籍
曾多达10多万册,
其中宋版书就达170多种。
瞿氏几代人不断修编、完善藏书目录,当时铁琴铜剑楼的藏书并不外借,但可以在楼内借阅。这样的开明之举泽及八方学子,其中就包括曾任同治、光绪两代帝师的翁同龢。厅内对联“入我室皆端人正士 升此堂多古画奇书”正是翁同龢专为铁琴铜剑楼所题写。
后来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,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交流中心。清代末年战火动乱不断,咸丰十年太平军占领苏州,铁琴铜剑楼第三任楼主瞿秉清和瞿秉渊两兄弟辗转多地,及时将珍贵古籍分散存放。“宁舍腴田百十亩 不弃秘笈一两橱”,最终在外漂泊四年,辗转七次才将书本又安全运回古里。
新中国成立后,从1950年2月份开始,瞿氏后人分批将铁琴铜剑楼收藏的全部文物、古籍捐献给各级图书馆,成为北京、上海、南京、常熟等地图书馆最早的古籍来源之一。
常熟理工学院教授 曹培根
这样一种耕读传家,几代人读书、用书、传播书籍文化。他就把藏书是作为最快乐的一种事情,人生的第一大乐事。可以说,我们中华典籍就是像这种千千万万的艰辛努力,把它传递下来。
时光荏苒,物是人非。如今,为了更好地传播读书、藏书文化,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,常熟古里镇打造了国内首个以“知识”为场景的文化旅游街区——知旅文化街区。
通过一系列知识活动的举办,不仅延续了铁琴铜剑楼瞿氏家族的藏书精神,更为文旅融合赋能带来更多元的可能。
从古至今,从藏书到读书,
从历代藏书楼到如今
坐落在大街小巷、
乡间村落的城市书房、农家书屋,
常熟人把对读书的热爱
刻进了城市发展的脉络。
常熟有书香
常熟文庙
中国藏书史积淀深厚,如果按照地域划分,其中必有属于常熟的一个章节。
常熟理工学院研究馆员、藏书文化研究者曹培根的统计显示,有明一代,常熟的藏书家达到150多人,明清两代将近300人,而此时全国藏书家总数不过三千。
“盛矣哉!以一邑之收藏,为中原之甲秀。”清代学者叶德辉在《常熟顾氏小石山房佚存书目》序言中发出由衷赞叹。
图书馆
图书馆学家袁同礼拟定的关键词为“雄视”。他在《明代私家藏书概略》中写道:“万历以后私家藏书,当以海虞为最盛。赵琦美之脉望馆、钱谦益之绛云楼,以及毛晋之汲古阁,均以藏书雄视于东南。”这里的“海虞”,是常熟的旧称。
家族藏书、父子藏书、兄弟藏书、夫妻藏书、个人藏书……与书有关的故事在常熟这方水土轮番上演,一幕又一幕。
读书这事、藏书这事,在常熟是一场没有接力棒的接力赛。
来源:常熟发布
编辑:小冉
关键词: